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

有番兩度(道)散手 (二)

上回講了角度,今次講力度。

力度比角度更難掌握,角度有固定方式,差異比較細;但力度則變化很大。不同球枱的枱速不一樣,而cushion彈性也有差異。球手往往會在比賽中不斷調節自己的力度。當cue波要走的位置衹能容許一個半個波位的偏差時,力度的偏差就會做成嚴重的影響。高手如Mark Selby 也試過在決賽中用6局波來適應極快的枱速。但代價是輸了冠軍給Shuan Murphy


對於慢枱,我們可以用力猛一點,相對來說問題沒有在快枱般大。但在快枱上,力度的要求就多很多。只要力度有偏差(尤其大力了一點畦)cue波就容易失位(out of position)。將主動變成被動。此時我們可以多打一些厚cut stun shot來減低cue波運行速度,相對增加穩定性及可控性。另外drag shot也是一個可選的cue法。

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射波是靠記憶?

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經介紹了入波點,一個機械式的方法。如果用這個方法去打波,只要出cue直,正中入波點,那麼入波是不成問題;但當你看職業賽時,你會發現球員根本不假思索地出cue,但又極其準繩,好像是本能一樣。
戴維斯曾經說過射波其實是一種記憶。球員憑記憶重演一次射波的動作。人的大腦雖然有能力分析入波點及處理射波一系列的動作,但這樣做會對大腦做成負擔;所以大腦會記錄這一系列的分析跟動作,變成一種經驗,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,大腦就會拿出這個經驗出來作參考,這種配對動作pattern matching可大大减少大腦的負荷。球員就是憑經驗去射波。對球員來講,就好像是理所當然似的。

但經驗是要累積,重複的機械式的練習乃是必須的。事實上不論射波或校波都是記憶的重播。十萬小時的理論,其實就是四個字「工多藝熟」。

Stun shot在物理學上的解釋

初次接觸桌球的各位在學桌球的第一課中,教練第一件事是叶大家嘗試輕輕力推一推白波,結果白波慢慢的走一段長距離然後慢慢停下。
但為何我們大力打stun shotcue波只是慢慢的移動兩三個波位?
當然打stun shot的必要條件是直線波或是接近直線的厚波;在此情況下大部份力量都給傳遞到目標球,所以撞擊後的cue波力量大為減弱,但這個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stun shot可令cue波走得那麼慢,好像cue波重了幾倍。
大家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:到超級市場推手推車,就算放兩包八公斤米都不覺重,但如果鎖住車輪,就算推着空車也覺得吃力。在物理學中,滾動中的物件所受到的摩擦力遠比靜止時少。這就解釋得到為何輕輕一推白波就走得很遠。打stun shot的方法是用少少低cue來抵消cue波的自然滾動,令到cue波在不轉動的情況下移動,就好像手推車被鎖住車輪一樣,cue波因此只會慢慢移動。
希望大家明白其原理後不再覺得stun shot是一種神奇的cue法。